中康發〔2020〕79號
各分支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康復醫學會,各單位會員:
2020年,全國廣大康復醫學科技工作者認真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實踐,產出了一批優秀科技成果,根據《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經組織專家評審,共評出科學技術獎39項,其中一等獎11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5項,經公示后無異議,現予以通報表彰。
一、一等獎(共11項)
1.神經疾病相關運動控制障礙的康復技術研究及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同濟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
主要完成人:靳令經、李 放、牛文鑫、劉務朝、秦文婷、聶志余、陳 嬋、潘麗珍、陳玉輝、朱俞嵐、陳曉宇
2.運動干預促進心血管健康的研究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肖俊杰、丁榮晶、貝毅樺、李 進
3. 皮膚惡性腫瘤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診療與康復體系的創建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皮膚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深圳大學
主要完成人:王秀麗、方 方、李智銘、張國龍、王宏偉、黃 鵬、石 磊、張玲琳、周忠霞、王佩茹、張海艷
4. 腦癱外科治療與康復一體化模式的應用和推廣
主要完成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主要完成人:徐 林、穆曉紅、俞 興、焦 勇、孫 旗、楊濟洲、王逢賢、曹 旭、趙 毅、任敬佩、胡傳宇
5. 膝骨關節炎中醫康復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主要完成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五岳尚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西藏元新康養養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蘇友新、李 楠、楊 洸、羅慶祿、王曉玲、劉 嬌、仲衛紅、洪振強、洪昆達、王 凱、周夢林
6. 一種用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生殖康復新技術-高孕激素下超促排卵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
主要完成人:匡延平、陳秋菊、商 微、呂祁峰、蘆雪峰、于 莎、王 麗、龍 慧、蔡任飛、張韶珍、舒明明
7. 腦卒中康復創新理論下的新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上海大學、上海諾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邁動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司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朗信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賈 杰、童善保、陸小鋒、何志杰、丁 力、李琴英、楊 青、茆順明、李 鵬、尹剛剛、劉同有
8. 腦卒中神經修復機制與社區康復方案策略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成都顧連錦宸康復醫院、四川赫爾森康復醫院有限公司、遂寧市中心醫院
主要完成人:余 茜、李亞梅、李曉紅、黃 林、王 靜、段小東、胡可慧、田 洋、崔 微、張 舟、黃云峰
9. 社區肺康復的臨床實踐與推廣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
主要完成人:陳文華、余 波、何 霏、繆 蕓、段周瑛、周瑞娟、李劍華、葛政卿、金先橋、張見平、紀任欣
10. 體外沖擊波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主要完成單位: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大學、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鄭鵬遠、何永正、李立國、張 杰、徐昆侖、馬登偉、李恩耀、付紅光、趙永紅、原 丹、李志強
11. 超聲精準定位聯合A型肉毒毒素干預在痙攣及疼痛中的應用及基礎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主要完成人:姜 麗、陳 曦、竇祖林、溫紅梅、衛小梅、王巧緣、賀涓涓、戴 萌、解東風
二、二等獎(共13項)
1. 運動康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及其機制
主要完成單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陸 曉、勵建安、林 松、鄭 瑜、林愛翠、沈 梅、高 晶、趙 彥
2. 功能性低頻電刺激改善腦缺血大鼠運動及記憶功能的腦重塑機制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主要完成人:燕鐵斌、金冬梅、莊志強、劉慧華、何曉闊、向 云、呂 曉、林陽陽、董軍濤
3. 兒童腦癱吞咽和運動障礙的評估與康復體系的建立
主要完成單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王 軍、朱登納、張 勇、袁俊英、熊華春、董 燕、牛國輝、李巧秀、常艷玲
4. 中國工傷康復標準體系的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
主要完成人:歐陽亞濤、陳 敘、唐 丹、劉四文、羅筱媛、盧訊文、冼慶林、王 俊、鄧小倩
5. 健身氣功養肺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中的研究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主要完成人:劉曉丹、吳衛兵、王振偉、單春雷、嚴雋陶、馮 玲、李培君、李 健、段宏霞
6. “康復是一縷陽光”腦卒中康復指導進社區
主要完成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主要完成人:朱玉連、吳 毅、陳 萍、白玉龍、姜從玉、胡瑞萍、田 閃、沈 莉、朱俞嵐
7. 腦卒中合并冠心病運動康復治療的研究及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主要完成人:楊 堅、李 擎、周明成、沈玉芹、劉邦忠、洪 怡、丁珊珊、顧文欽、周媚媚
8. 腦卒中功能障礙康復新方案與康復理論基礎新認識
主要完成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省立醫院
主要完成人:薛偕華、陳 捷、林志誠、江一靜、林 茜、邵 斌、徐 穎、詹增土
9. 冠心病康復的基礎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主要完成人:魏 全、付琛穎、何成奇、彭麗虹、張 慶
10. 膝骨關節炎全程快速康復體系的構建與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張 馳、謝羽婕、王劍雄、胥方元、李 忠、徐麗麗、汪 麗、劉俊才、郭聲敏
11. 低氧在心臟康復中的作用與機理
主要完成單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市海河醫院
主要完成人:萬春曉、黃 傳、姜俐洋、武 蕊
12. 神經損傷后康復的再生機制
主要完成單位:濱州醫學院
主要完成人:黃 飛、徐 林、張璐萍、周 帥、馮國營、張玉強、張春雷、于振海、張乃麗
13. miRNAs通過自噬調控運動性心肌肥大的分子機制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主要完成人:張 鈞、齊 潔、何進勝、張 波、蔣 麗、張瑤、吳曉燕
三、三等獎(共15項)
1. 巨大/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內治康復技術促進重吸收的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蘇州市中醫醫院
主要完成人:姜 宏、俞鵬飛、馬奇翰、劉錦濤、王志強、馬智佳、沈學強
2. 強化訓練對腦卒中后神經功能恢復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青島大學神經再生與康復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 強、王玉陽、孟萍萍、萬 芪、羅 路、李叢琴、徐翔宇
3. 重癥患者早期預防性康復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湖南醫藥學院
主要完成人:石澤亞、鄧景貴、諶紹林、甘曉慶、蔣玉蘭、吳 娟、徐芙蓉
4. 綜合醫院住院患者吞咽障礙早期篩查及分級干預的系列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主要完成人:安德連、李慧娟、陳妙霞、黃師菊、方蘅英、溫紅梅、竇祖林
5. 脈沖電磁場治療骨關節炎的作用機制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主要完成人:周 君、廖 瑛、鐘培瑞、孫光華、伍 琦、周桂娟、劉 靜
6. 中風恢復期患者自我疾病管理策略的構建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關風光、王 玫、江月卿、鐘 雯、莊灼梅、吳小芬、何丹丹
7. 電針刺激頭部運動區調控神經細胞自噬與凋亡促進腦癱神經功能康復的機制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高 晶、于雪峰、何璐娜、王莉娜、王麗娜、張紅敏、谷昱奇
8. 基于生物力學實時反饋的個性化足踝矯形器的設計與關鍵技術推廣
主要完成單位: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深圳創感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俞沁圓、王 斌、戴心怡、李志男、王陶黎、仲榮洲、陸佳妮
9. 下肢步行機器人對C-D級脊髓損傷患者步行、步態的影響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
主要完成人:石芝喜、劉明檢、黃凱榮
10. 腦卒中后突觸可塑性及認知功能障礙血清標志物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廈門市第五醫院、泉州醫學高等??茖W校
主要完成人:黃賽娥、趙嘉培、江 征、黃丹霞、白 亮、王振杰、鄭 美
11.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燒傷兒童的功能恢復和家庭負擔影響的臨床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羅 倫、李 攀、王孝云、張 燕、李曾慧平、張玉婷、吳清華
12. 高血壓自我康復護理的研究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鄭麗維、葛 莉、龐書勤、鄧麗金、陳谷蘭、陳 豐
13. 腦卒中肢體主動運動康復器具研發及推廣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柳州市中醫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主要完成人:王金宇、吳玉芬、劉國成、盧昌均、韋冰心、楊柳江、曾鑒源
14. 基于體成分分析的老年慢性病康復人群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新鄭市公立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醫院
主要完成人:王景信、張宇杰、李怡嵐、付士輝、高月明、王維民、韓 通
15. 經皮電刺激及生物反饋技術在卒中后便秘中的應用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南通市康復醫院(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陳偉觀、劉肇修、馬宇敏、周小云、花敏慧、宋新建、蔣楠楠
希望獲獎單位和個人珍惜榮譽,戒驕戒躁,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其他單位和個人要以他們為榜樣,聚焦現代康復醫學科技前沿,提高創新融合意識,發揚刻苦鉆研、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加強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推進國家康復醫學事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附件:關于表彰2020年度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的通報
中國康復醫學會
2020年10月21日
抄送: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
中國康復醫學會學術部 2020年10月21日印發
上一篇:下一篇: